一首歌好不好聽,拿點閱率就知道。
一場音樂會有多成功,聽觀眾的掌聲就知道。
點閱率是歌的指標,掌聲是音樂會的指標。
那我們的生活呢?
我常說,台灣不是沒有能力,只是用錯了方法。
指標在生活中是非常現實的存在,他就是斷定一個人、一件事的是非成敗。有形的點閱率、掌聲的大小,可以量化的東西還好判斷,萬一是碰上無法量化的東西,如研究、藝術,強制用指標將其量化,會去破壞其本身的價值。
正確的指標可以避開錯誤的方向,正確的指標可以統合眾人的力量,相對來說,錯誤的指標會讓事情失去方向,看似有在運作,實際卻躊躇不前。
台灣正面臨這種狀況,從冒牌到代工,都不需要方向,客戶說好就行。但是到自創品牌、到獨立生產,我們就會需要"理想"與"方向",這背後重要的關鍵就是"指標"。以我研究的時候看到的狀況來說,一位教授的表現指標是發論文的數量多寡,一個耗時三年是舉世創作,成功率70%,能發表十篇論文,三篇國際期刊,代表著前一年的準備期,幾乎不會有論文產出;一個是耗時三個月(甚至還不到)的應用改進,成功率90%,可以發表一篇論文,能不能上國際期刊要靠運氣。任誰都知道,後者比較保障輸出,萬一前者的大研究失敗了,那就甚麼都沒有了。但任誰都知道,真正能站上國際、站在世界巔峰的,是前者的研究。
那為什麼,在台灣鮮少人願意站上國際呢? 說正確點,只剩下那些,願意與制度抗衡、又有能力站上國際的人,才能站上國際。
最大的問題就是指標,如果指標和公認的成就是成正比甚至平方比,那麼這個指標才是正確的。
換個方向,今天看到謝淑薇發表永不接受國家代表隊的徵招,這中間出了什麼問題?
國家要的是榮耀,不是實力,說穿了,有多少人、有多強,國家制度根本就不在乎,只要榮耀、要獎牌、要得獎紀錄,所以國家制度開出來的指標,自然就只會是那樣的狀況。這是齣悲劇,持續上演不曾謝幕的悲劇。
再換個方向,我們有能力改變這個現象嗎?
指標錯誤的原因有非常多種,但其大多是人文與政治因素,
我也只能評斷指標的正確性,卻無力於改變現況,
只能歸納出,指標的指標擁有不正確的方向,
唯有自己一手掌握的東西,才有辦法去改變它的指標,
人民掌握國家了嗎? 在台灣,只是財團與政客的家族掌握國家。
所以指標自然就不正常。
留言列表